中心在“基于行业、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开放共享”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1) 以“树木”之理,建“树人”之体
树木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科学的管理,这和“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农林大学有悠久的林学专业教育历史和传统积淀,一直以“树木”之理,建“树人”之体为理念为现代林业建设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肥沃的土壤犹如良好的基础技能,中心建立了以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生理生化分析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主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基础技能;科学的管理犹如扎实的专业技能,中心建立了以林木种苗繁育与管理、森林生态经营与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及森林病虫害检疫与防控能力为主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树木生长与环境协作关系犹如学生的技能拓展,中心建立了以提升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树木”过程,历经50多年的建设,坚持“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浙农林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精神。面向产业,为浙江林业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茅提供了人才支撑;面向基层,培养了500多名乡镇以上干部,300多名县处级,30多名厅级以上校友;面向世界,一大批校友到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任教。
(2) 立足“两园”资源,实施虚实并行的教学方法
浙江农林大学校区建设以“教学、科技示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兼顾旅游观光、科学普及功能”为理念进行规划的校园植物园。经过近15年的建设,已引种植物2300多种,并以Cronquist分类系统布局,建成世界蜡梅园、珍稀植物园等多个专类园,充分体现亚热带植被特色,加入了国际植物园联盟保护组织(BGCI)。中心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园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了植物园-数字植物园“两园合一”的教学平台。结合植物标本馆、森林土壤岩石标本馆、森林病理昆虫标本馆、森林动物标本馆,着力巩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其中数字标本馆(http://mnh.scu.edu.cn)已成为国家科技部教学标本信息平台的子节点,实现了全国教学标本的资源共享,此研究已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结合校园植物园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建立了植物园-流域生态园“两园合一”的实践平台,将植物园地形矢量化,将其与虚拟可视化平台相结合,为精准林业提供数据共享。依托该平台开展自然资源管理与规划等专业技能培养,并为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测绘类、生态规划等课程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场所。此研究为“面向林学和GIS专业的‘一核多翼’森林资源管理课程群协同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中心以利用校园植物园“两园合一”生态化校园的资源优势巩固学生基础技能,地形与区域优势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科研优势提升学生拓展技能,实现了生态学原理与实践教育核心理念的有机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
(3) 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了课内外互动、教学科研渗透、教学生产结合
本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年科研经费过亿元,科研实力雄厚,并建有校科技创新平台(平台网址http://cx.zafu.edu.cn/index.aspx)。中心以此为依托,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实施“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各类项目为手段,促使教师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以往实践中以教师预先设计为主的方式,向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的方式转变,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应时而生,形成了有效的科研反哺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受益面达95%。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使教师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给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供通道,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了科研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科学思维、自主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
中心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为导向,加强与省内现代林业企业合作,通过多途径进行协同育人,深化“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已与四川重庆、安徽黄山、杭州、宁波、温州、衢州、宁海、松阳、临安等市县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达32个。如《花卉学》实验采用先完成校内基础实验教学,学生再到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或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以3-5人为一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操作实践,在这期间,任课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边实习边思考,并切身体验岗位工作环境,了解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降低了学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并实现了课堂讲授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结合社会行业需求,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此成果为“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重要组成部分。